「敘事治療」的三種基本功練習

文/秀嬌

  「敘事治療」是一種故事治療,重視語言、文化脈絡和態度的取向。是一個對現代主義的反思下的產物。(註1)

  協會在九月二日邀請程子芸老師敎授「敘事治療理論與基礎」的課程。(註2)透過這個課程,我們除了知道敘事治療是目前漸受重視的療法,也是後現代主義的產物。後現代主義著重人與他人是如何看事情以及與他人的對話上,治療師不再是扮演解決問題或是無所不知的專家與指導者,而是與案主開展對話空間,開啟對話的專家。也深刻體會敘事的精神一定要先用在自己身上,才會比較容易運用在和別人的相處及對話裡。

  在「敘事治療理論與基礎」的課程之前,我們學習過許多學派的心理諮商理論,例如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、佛洛伊德的精神(心理)分析治療等等,相較於這些學派,我覺得,敘事治療顯得更為溫和且有力量,在治療的過程中,它是治療者生命哲學觀的實踐,也是我們看待人、看待生命的顯現。「說故事」是治療過程中重要的媒介,藉由這個過程,讓我們看到當事人的生命、生活或者是價值觀,甚至透過故事去了解被訪談者生存的背後因素。 被訪談者是自己生命故事的專家、生命的主人、是面對個人生命挑戰與難題的實際操盤者,而在後現代敘事觀點中,強調的是要把人與問題分開,將事情外化,人不是問題,問題才是問題,而問題也不是一成不變的,問題的產生往往是社會或文化所建構出來的,也因此人們常常會被主流意識所壓迫,為了在大眾中尋求自我認同進而放棄、疏遠或忽略自己的渴望。(註3)

  課堂中老師要學員們邀請身旁的夥伴對話,在欣賞自我與他人功、聽功、好奇心功這三種基本功中擇其一種,作為與夥伴對話的主題,並針對這個主題進行對話。我很幸運地能與陳明欽大哥對話,樂觀、隨和、謙虛且很會讚賞他人一直是他給人的印象,也因此我也很想瞭解,究竟是怎麼樣的人生觀,才讓他有這樣的特質。於是,我使用老師教導的方法請教陳大哥,「您曾被欣賞、讚美嗎?」「那是什麼樣的的經驗?」「您喜歡那樣的經驗嗎?」「為什麼?」,陳大哥想了一下,以他一貫的笑臉回答我,他說,他在台電上班時,有一次他負責一項活動,時間很緊湊,事前的準備工作也很辛苦,他的上司當時看到他努力的付出,告訴他「你很認真、也非常辛苦,或許在這個活動辦完後,你不會獲得掌聲,但我認同你努力的付出,這是非常棒的!」聽了上司對他的讚賞,工作更起勁、滿心歡喜地辦完活動,同時也不在乎是否得到掌聲,因為自己的努力已獲得上級主管的認同,那就夠了!事後他再回想,既然得到欣賞與讚美是這麼快樂的一件事,那我何不將它推廣呢,也因此他將「欣賞與鼓勵」的功夫運用於家庭中,孫子因為被欣賞而更有自信、家人也因為受到鼓舞而有了密切的互動,於是他進而推廣到退休的老同事身上,鼓勵了老同事借由當解說員的方式,一同為台電付出,現在他也退休了,更與老友一同投入台電志工的行列,生活變得更充實、快樂!

  陳大哥從不吝於稱讚他人,因為他說,當退休後,所有的角色都歸零,不再有過去職場上的身分、頭銜,才發現身旁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可以學習、欣賞的地方,也才知道,當沒有所謂的「身段」時,生命會過的更自由自在、更快樂!

  那究竟在陳大哥的生命歷程中,「有什麼是他最欣賞自己的?又有什麼是他最不欣賞的特質呢?」陳大哥回答說,現在年紀大了,常常找不到東西,這是目前較不欣賞自己的地方,但也欣賞自己,找不到東西時,會告訴自己,不要急,不找它,不久就會出現了,還蠻容易說服自己的!陳大哥告訴我,現在他的生活原則就如同趙寧博士所說「知識就是力量、健康就是財富、快樂就是方向、努力就是成功」,前二項代表的是能力與能量, 將生活劃分為精神與物質二個層面,他覺得心靈是退休生活的重心,有能力和能量,設立快樂的目標,盡力做好每一步,不要強求最後的結果。

  最後,陳大哥還以國學家王國維的「人間詞話」告訴我,每個人要成為生命中的成功者,必須經過三種境界,「昨夜西風凋碧樹。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。」此第一境界代表著,踏入人生必須克服徬徨、看清方向,「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。」此第二境界是為了達到目標不計消瘦、受苦的努力,成就「眾裡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。」的第三境界的圓滿是實踐生命夢想的喜悅。這堂課,我的收穫很多,一方面,透過短短的訪談,讓我深刻了解陳大哥人生觀與處事態度的背後故事,而另一方面,透過敘事治療的哲學觀、理念與技巧練習,更讓我習得唯有透過彼此協助與豐厚個人生活中的經驗,進而明白敘事治療的內涵,也期望將這樣的獲得運用於自己的生命與未來的助人歷程中!

※註1:敘事治療主張用豐富的「替代性故事」取代「充滿問題的描述」,其特有的技巧讓人耳目一新。敘事治療思索主流論述對當事人的故事產生的影響,也挑戰傳統治療法的假設。

※註2:敘事運動的主要推動者是Michael White和David Epston,他們合作過許多工作坊,許多治療師都來跟他們學習敘事治療(如Freedman and Gene Combs等),他們共同出版過<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>(「故事、知識、權力–敘事治療的力量」一書,2001年,心靈工坊出版。)Michael White(1951-2008)敘事治療的主要推廣者,住南澳洲的Adelaide,他受到高夫曼(Erving Goffman)的著理念影響,將失落在主流故事之外的生命經驗,稱之為「獨特經驗」,並重視開發案主的「獨特經驗」,藉此協助案主把淺薄的故事變「厚」。1980年代晚期,Michael White經朋友介紹認識David Epston,他是一個很會用「敘事隱喻」的人。White發現「敘事隱喻」結合傅科(Foucault)與Bateson的想法,可以鬆動主流信念系統對人們的控制。於是Michael White運用「書寫、文件、信件」等方式做為敘事的獨特治療方式,乃是受到David Epston影響最深,Epston規定自己幾乎每次晤談後都寫信給案主,這些信件的副本,就成為唯一的「會談記錄」,這種作法,十分顛覆傳統臨床「檔案」工作,也為治療師與當事人之間創造更「平等的關係」。

※註3:外化是將人與問題分開來看,被訪談者可以描述問題對自己的影響,它和自己的關係是什麼,可以具體的事物(如顏色、某物等)描述自己的感受與情緒,被訪談者可以體會到自己不等於問題,問題也不能代表自己。解構是首先不把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不可改變,藉由故事的發展找出故事的主軸與分枝,被訪談者從分枝中尋找新的意義與發展的可能性。重寫就是從新的意義與發展的可能性中,被訪談者選擇自己要走的方向與影響問題的方法,使得故事改寫或有新的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