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真實案例)
我的孩子今年14歲,我在生活的教養上遇到很多的挫折。例如我說:「把電視關掉,快吃飯了,去洗手吧!」他的回答是:「哼!媽媽!妳關電視,我就不吃飯!」;我說:「讀書很重要,不要放學回家就看電視,先去把功課寫完!」他的回答是:「喂!媽媽!妳不要一直念我,好嗎,我覺得很煩!」;我說:「難得今天天氣這麼好,出去外面曬曬陽光吧!不要老是坐在電腦前面。」他的回答是:「喔!媽媽!妳很煩,我不想出去啦!」。…請問我該如何與孩子通呢?
(生命線解析)
以上是一段生命線求助電話的內容。這對母子的對話,身為父母的我們,是否覺得很熟悉呢。我們常常為如何和孩子溝通而傷透腦筋?究竟是怎樣的溝通,才能讓孩子聽得懂父母的話呢?擁有豐富親子諮商經驗的林瓊芬心理師表示,依據不同的兒童成長階段,有不同的溝通議題。
學齡前的孩子:常會在溝通上表現出「講不聽,重複犯錯」、「不了解或聽不懂父母的話」。此階段父母的溝通方式為「父母先示範步驟或教孩子方法後,再讓他嘗試,讓孩子從錯誤中累積經驗。」、「每個孩子的理解程度都不相同,父母應用簡單、具體的話語有耐心地向孩子慢慢說明。」、「與年紀小的孩童互動時,可多透過遊戲或說故事的方式,切記不要完全依賴談話。」、「認真面對孩子的感覺和不安的情緒。」。
學齡期的孩子:常會在溝通上表現出「說不雅的髒話」、「過度沉迷某樣物品」。此階段父母的溝通方式為「與孩子討論他對不雅語言的想法(好奇、好玩、順口說出或學別人講等)然後再和他一起找出可取代的口頭禪或文字。」、「正向看待孩子既有的能力,肯定他有做得好的地方,鼓勵孩子將他的優勢發揮在其他方面。」。
青少年時期的孩子:常會在溝通上表現「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?」、「整天只想往外跑或跟朋友在一起」、「出言頂撞父母」。此階段父母的溝通方式為「檢討親子雙方的要求期待是否差異太大?」、「了解孩子們的需求。」、「了解孩子的同儕在流行什麼,使用他們常用的語言來交談。」、「了解孩子有時也需要保有隱私權和自由空間。」、「選擇合適的對話時機,避免長篇大論,聽孩子說比自己說更重要。」、「不要急著指導孩子或告訴他如何做。」。
每個階段的成長,都有不同的需求和行為表現,每一位大人其實也都是過來人。以愛為出發點,透過關懷與陪伴,才能協助孩子順利成長,而父母才能成為他最知心的朋友。
花蓮縣生命線協會 關心你 全國生命線協談專線:1995
原登載於104年3月4日東方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