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中,所造成的「恐慌症」

(真實案例)
這幾年,每當中央氣象局發佈海上颱風警報時,我的父親就會開始吵著要住院,因為他深深害怕,在颱風天會叫不到計程車上醫院,因此產生極度恐慌,所以,他會堅持在風雨還沒侵襲之前,就先住進醫院。

事實上,這幾年我的父親從來沒有因為颱風來襲,遭受到任何財物上的損失或者親人傷亡等不幸事情,但是只要颱風一來,他就會心悸、冒汗、頭暈、呼吸不順,這種預期性的精神焦慮已經有5、6年了,只要颱風一走他就會恢復正常。

(生命線解析)
在日常生活中,有些人會產生「恐慌症」,根據身心科醫生表示,「恐慌症」常常伴隨著許多身體上的症狀,例如:胸口悶、心跳很快、手腳會麻(甚至感覺有電流流經皮膚的麻)、喘不過氣、頭痛、頭暈、噁心、肚子痛、視力模糊等症狀,似乎從頭到腳都覺得不舒服,常常看起來很像心肌梗塞、氣喘、中風、偏頭痛及腸胃炎等疾病,以至於許多患者往往因誤解而去尋求內外科的協助。有時候動輒發作幾十分鐘到幾小時,有些受害者更是覺得在發作期間自己好像快要死掉一樣。尤其在擁擠的環境或者都會區域,常常會有更多的此類患者。

「恐慌症」到底是甚麼原因造成的?是因為壓力大?還是有其他的因素?在日常生活中,其實常常存在著某種壓力,有些患者確實會因為一些經濟上、感情上、事業上或是家庭上的壓力,而併發出「恐慌症」的症狀,就如同一旦洪水超過了水庫的容量,就整個爆發出來一般,造成自律神經功能的失調。

若以「水庫容量」來比喻承受「壓力」的能耐、對於壓力的調適技巧、壓力的認知及態度等等,每個人的「水庫」容量都不相同,容量大些的就可以撐久一點,容量太小就處於容易發作的狀態。有一些藥物治療,像是抗憂鬱劑,確實可以改善認知技巧及壓力承受能力,也就是增加「水庫容量」來防止洪水成災。

專家指出,「恐慌症」可以從生物-心理-社會三種層面來詮釋其病因,生物因素就包括腦及生化因子的異常,心理因素就和壓力調適及承受度有關,社會因素就可能是環境上的壓力,而藥物治療或許可以協助患者調適這些問題。
如果家中有這類的親人,請記得協助就醫,在日常生活中則多與他聊聊天,或是鼓勵一同出外走走,趕緊讓他的心情好起來,這是很重要的。

花蓮縣生命線協會 關心您! 全國生命線協談專線「1995」。
原登載於104年8月12日東方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