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真實案例)
我的母親已經七十五歲了,每天過著無聊的日子,她的口頭禪是:「我老了,沒有用了,我的手腳常常痠痛而不聽使喚,我只是在混吃等死而已…。」
其實,除了血壓較高(長期有遵照醫師處方簽,服用降高血壓的藥物),母親的身體檢查結果並沒有其他病痛,然而,眼見她老人家總是過著不快樂的日子,身為兒女的我們真的不知如何是好!
(生命線解析)
活得長壽不代表就會活得健康!在102年國內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顯示:60歲民眾的平均餘命為19.6歲(也就是可以活到約80歲),但只有9.3年是成功的老化,剩下的後10年卻可能是「失能」的狀態,尤其女性老年人因病失能者高過於男性;在慢性病中,則以「糖尿病」對平均餘命的折損率最高。
日本的長青女作家曾野綾子,在《熟年的才情》一書中提出「老年後不依賴他人,要靠自己的才情活得有趣!」她直接向年老者挑戰,也包括她自己在內,要每個人從「要求自己」開始做起。曾野綾子所提出來的「挑戰」有六項,分別是:要獨立、要工作、要通達、要獨處、要面對、要信仰。
1.老年要「獨立」:
曾野綾子認為,許多老人習慣依賴別人,對於困難或新奇的事不願(或不敢)接觸,一開口就是請別人幫忙。其實,年齡不是人老的原因,心境才是。依賴人久了,不但原來所擁有的才情都不見了,反而意志消沈,心志和體力都每況愈下。
2.老年要「工作」:
曾野綾子強調「人應該工作到死」,她說「老人活得健康,祕訣在於有目的、有目標」,不要老是想「別人要為我做什麼?」反而是「我能為別人做什麼?」。
3.老年要「通達」:
「少年夫妻老來伴」,人到老年才知老伴重要。這時候,彼此都要懂得退讓,成為「接受折衷」的夫妻。除了老伴和老友,「老本」也很重要。
4.老年要懂得「獨處」:
老人有的是時間,從「孤獨」中,不但可以發現自己,甚至可以嘗試「冒險」(當然要合情合理)。曾野綾子在中、晚年曾經多次到落後國家賑災,也曾與人結伴開車橫越撒哈拉沙漠。
5.老年要「面對」疾病、死亡:
保持健康當然重要,一旦得了任何病,也要學著將疾病當作人生的一部份;就算在病痛中,也要一樣開朗,並從中找尋樂趣。老人家學著面對死亡,在活著時要將身後事安排妥當,不要給別人找麻煩。
6.老年要有「信仰」:
對一般人而言,以上所說的,都不容易做到。為什麼曾野綾子能有這種想法,並且能做得出來?因為她有信仰。曾野綾子信奉天主教,信仰幫助她從神的視野來看人生、作判斷,她說神的話就像是一幅度數正確的眼鏡,戴上之後可以把人生看得清清楚楚。
對於身邊的長者,從社會觀點而言他們被歸納為「弱勢者」,然而從馬斯洛(Abraham Maslow, 1954)「需求層級理論」中,老年長者也許是滿足「自我實現需求」(最高層次的需求)的最佳時機,如何鼓勵、支持、陪伴身邊的長輩,成為「老當益壯」、「老而彌堅」的長者,也許是我們另一種積極的作為!
花蓮縣生命線協會 祝福您! 全國生命線協談專線「1995」
原登載於105年4月20日東方報